別把宗藩待嫡制度扣到天子頭上,明宣宗:破壞祖制的鍋!朕不背

日期:2023-01-21 11:15:43 作者:fuli 瀏覽: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


那么,朱元璋真的有規定明朝皇帝要遵循和藩王一樣的待嫡制度嗎?一起來看看祖訓關于待嫡的內容:

《皇明祖訓》·職制·凡封爵: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,次嫡子并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,授以鍍金銀冊、銀印。女皆封郡主,賜誥命。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,朝廷授以金冊、金寶,立為王世子。如或以庶奪嫡,輕則降為庶人,重則流竄遠方。如王年三十,正妃未有嫡子,其庶子止為郡王;待王與王妃年五十無嫡,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。親王次嫡子及庶子,年及十歲,皆封郡王。授以鍍金銀冊、銀印。(子孫未封者皆稱王子、王孫,言語皆稱裔旨。)

這段內容一共有四點:

其一,是制定皇太子一家的封爵,皇太子的嫡長子就是法定的皇太孫,但需要注意一點就是,祖訓并沒有明確規定冊封太孫的時間和太孫的年齡。

從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后、才冊立朱允炆為太孫的行為可知,他還是嚴格遵守周制“家無二主,亦無二副”、“有嫡子無嫡孫”的規定,所以才在嫡子死后冊立嫡孫。

皇太子的次嫡子以及庶子們,年及10歲就封郡王,太子之女都封郡主。

其二,是制定親王家的封爵,明確規定親王嫡長子年及10歲,就要被立為王世子,禁止以庶奪嫡。

其三,制定親王要遵守的待嫡制度,親王年過30歲還沒有嫡子,庶子只能封郡王,等親王和王妃年過50還沒有嫡子,才能立庶長子為王世子。

其四,親王的次嫡子以及庶子們,年及10歲封郡王。

那幾位作者在寫文時,也都引用了《皇明祖訓》的“待嫡”內容,但卻偏偏無視祖訓明明寫了“如王年三十”、“待王與王妃年五十無嫡”的話。

反而含糊其辭地說“皇帝也是朱家的人,老朱家的宗位傳承怎么能弄出兩個互相抵觸的規則出來”?

以及“雖然祖訓沒有規定天子這個皇家大宗的立嗣原則,但透過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,次嫡子并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之語,及宗法制的慣例,明皇室最初應當也實施待嫡制度的”。

對此,猴格建議他們去看看《大明會典》上關于文官、武官、乃至土司們的恩蔭、承襲是不是都各具特色。

還有一位作者認為:

如果明朝皇帝嚴格遵循這一制度,根本沒有后來的那么多是是非非,感慨明宣宗突破了嫡庶界限,不論嫡庶,只論長幼,使所有皇子在繼承權上處于同一起跑線。

······

這些說辭,顯然是不嚴謹的,如果只是為了流量收益而寫的水文,俺倒也無話可說,但從幾位作者的行文看,顯然是有史學功底的,不知道為何如此曲解明朝藩王的待嫡制度?

用沈鯉的話說,“立子以嫡,立庶以齒,自古已然”(沈鯉《亦玉堂稿》卷一·請并封恭妃疏),非嫡非長的,誰給你在同一起跑線??!

通過上面引用的《皇明祖訓》內容可知,祖訓上列的待嫡制度只是針對藩王的,皇帝太子并不在適用之例。

明朝皇帝不采用藩王的待嫡制度,并不是說他們不用恪守嫡庶規矩,而是因為大明皇帝要守的規矩,比大明藩王們的待嫡制度更為苛刻。

在明朝,藩王們是可以在婚前生育庶子女的,但大明皇帝們卻不允許有此操作!

大明皇帝們在明面上,必須在大婚冊立皇后以后,才能去睡嬪妃,且在皇后沒有生育之前,嬪妃們是沒資格生庶子女的,除非皇后在婚后幾年也沒生出一個蛋來,比如英宗錢皇后。

明朝皇帝們遵守的這個不成文規矩,其實就是為了保證每一代皇帝的嫡長子,都是從皇后肚子里爬出來,也是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制的一種手段,這可比藩王們要守的待嫡制度更為嚴苛。

朱元璋、朱棣、朱高熾三位就不說了,他們仨不但在即位前結婚,且都生育多個嫡子,所以可以略過不提。

看大明第二代皇帝朱允炆,他是在洪武二十八年、18歲時大婚,并于次年、19歲時生育嫡長子朱文奎,讓他祖父實現四世同堂。

再來看宣宗朱瞻基,他是在永樂十五年、19歲時大婚,同時娶納妃、嬪各一。

太孫妃胡善祥一直沒有生育,到永樂十八年才生育嫡長女順德公主,隔一年又生下嫡次女永清公主。

皇太孫結婚五六年、已經23、4歲了,居然還不見兒子的影子,別說宣宗著急,他祖父、他爹也得著急。

這時候,和胡善祥一起嫁給宣宗的太孫嬪孫氏,才被放開生育權,于永樂二十二年,為宣宗生下第三女常德公主,并于宣德二年生下庶長子朱祁鎮。

此時的宣宗已經29歲,才喜獲大胖崽,自然要抬舉這個來之不易的狗兒子,所以,沒生出兒子的胡善祥只能悲劇遜位,為孫氏母子騰位置。

世人都同情胡善祥無過被廢,但客觀地說,在封建專制的大明朝,作為一個首位無子的皇后,在婚后十來年,都沒生出兒子來,即便是現代社會的某些重男輕女家庭里,對婚后幾年沒生兒子的兒媳婦,恐怕態度也會有變化的,何況萬惡的封建時代呢。

所以,胡善祥只能怪自己的運氣不好,不能說皇家以及宣宗沒給她機會。

人家明宣宗可以理直氣壯地吵吵:雖然朕的確違背過讓宦官識字干政的祖制,但網絡發明家給朕扣的這口鍋,朕表示不背?。?!

錢皇后和胡善祥一樣,同樣是婚后四年無育,眼看英宗的異母弟郕王朱祁鈺都生出庶長子了,時為后宮老大的孫太后不能不著急,或許她還會在心里埋怨婆母仁宗張皇后:看看你選的胡氏、錢氏,不是光生閨女,就是連閨女也不會生。

大概在孫太后的默許下,后宮其他妃子的生育權就此被放開,爭氣的周氏很快就在正統十一年生育重慶公主,又在次年生育庶長子朱見深;萬氏則在正統十三年生育二皇子朱見潾,十四年生育三皇子朱見湜······

而英宗之后的景泰帝朱祁鈺,因為是藩王出身,所以他不用像皇帝一樣為皇后守身,而是在與汪氏結婚前,就生下庶長子朱見濟。

因此,景帝汪皇后是大明皇后中唯一一個進門就喜當媽的,也怪不得她心氣不順了。

到明憲宗時,這位童鞋是典型的戀愛腦,為了萬大姐兒不惜廢后,別說讓他和皇后去生娃了,這也就是萬大姐年齡真的大了再生不出,假如她的皇長子真要健康長大,估摸著繼后王氏也是被廢的命運。

之后的孝宗武宗父子也可以略過不提,孝宗玩一夫一妻游戲,武宗則很可能是身體有疾,所以,哪怕他四處拈花惹草、男女通吃,也沒生出一個娃來,反正武宗沒娃的鍋,人家夏皇后可以不背。

再然后就是世宗朱厚熜,在嘉靖元年就冊立陳皇后,同時進宮的可不止一個陳氏啊,但陳氏也是婚后七年才懷孕,還被惡毒丈夫踹流產、憤慨而死。

陳皇后的繼任,是以妾扶正的張皇后,也是四年不育,已經25、6歲的朱厚熜才放開嬪妃們的生育權,后宮閻氏在嘉靖十一年底懷孕,嘉靖十二年生庶長子朱載基,但才滿月不久就夭折了。

到了嘉靖十三年,朱厚熜又廢掉張皇后,另立方皇后,這位視規矩為無物的奔三渣男,再不管什么嫡庶不嫡庶,開始廣選嬪妃努力耕耘,庶出兒子們也如雨后春筍般的冒出頭來。

自從朱厚熜破壞明朝皇帝需要遵守的這個不成文規矩,(有些人別咬憲宗皇帝啊,人家是為了愛情),他這一系子孫基本都不遵守了。

神宗朱翊鈞在王皇后生育嫡長女后,就因為偷吃而意外讓庶長子降生;

光宗朱常洛同樣沒等嫡妻生育,就讓庶長子出世;

木匠熹宗朱由校大婚不到兩年就生了庶長女。

在這里要表揚崇禎童鞋朱由檢,堪稱他們這一支中的唯一清流,和周皇后連生三個嫡子后,后宮才有庶子降生。

可以說,明朝皇帝遵守的——皇后沒生育不許嬪妃生——的規矩,遠比藩王遵守的待嫡制度更嚴苛。

藩王可以在婚前生庶子女,但皇帝就必須在皇后生育后,才能生庶子女,除非是皇后生不出、或者皇帝對皇后沒性趣、心知肚明生不出嫡子來。

有人可能會疑惑,這不是也算另類的待嫡制度嗎?

真要用一個詞來形容,還就是“待嫡”比較合適,但是,皇帝這個待嫡,和祖訓規定的藩王待嫡制度,明顯是不同的。

藩王們在嫡子出生前,是可以生庶子的,只有在確立繼承人時,才會待嫡,直到王妃年過50歲還沒有生出嫡子時,才可以立庶長子為世子,這是藩王的待嫡制度。

但皇帝就不一樣了,他婚前不能生育庶子,必須在婚后給皇后留下生育嫡子的時間,或三年或五載,直到皇后確實生不出來、且皇帝年齡愈大時,后宮才允許庶子蹦出來。

而且,在冊立皇太子時,如果沒有嫡子可立,就冊立庶長子、或者事實上的庶長子為皇太子,不管皇后的年齡是否超過50歲,也不再等待皇后是否能老蚌生珠生育年幼的嫡子。

所以,藩王的待嫡制度,怎么能扣到皇帝頭上、來拉低皇帝的逼格呢?

那么,皇帝為什么不用像藩王那樣、等到皇后年過50歲還生不出嫡子時,再立庶長子為皇太子呢?

那是因為嫡、長并重,有嫡立嫡,沒聽說過天子無嫡而待嫡;有長立長,沒聽說過天子有長而虛長的,如果真因為沒有嫡子而待之,將置長于何地?將定儲君于何年?長久不定儲君,不怕人心浮動、于江山社稷不利么?

那為什么藩王可以那樣待嫡,皇帝就不可以呢?

那是因為藩王沒有黎民和社稷的責任,所以可以專注統緒,既然重統緒,就不能讓庶長越過嫡子,所以,世子之立可以遲緩,但朝廷則不然。

皇帝是宗廟社稷萬民之主,皇太子就是宗廟社稷萬民之副主,儲位不可久虛,皇帝不可長久無副,所以成年帝王一旦即位,就迅速冊立太子,即便沒有嫡子,也要冊封庶長子,就是為了避免爭端,穩定社稷宗廟。(最關鍵的是皇后要能生就早生出嫡子了)

如果讓皇帝和藩王那樣待嫡,恐怕會遺禍無窮,沒有嫡子又不立長子,那么所有眾子都可以謀奪太子之位。

一旦遭遇皇帝駕崩,誰能保證不會出現詐稱遺詔禍害大秦的趙高?誰能保證不會出現貪圖幼年禍害大漢的閻顯?誰能保證不會出現小紙條出宮交結宗藩禍亂統緒的事發生?

就是因此種種,三代以后都是奉行嫡長繼承制,有嫡子立嫡子,無嫡就立長,《傳》曰:國有長君,社稷之福。君不見魯漆室女憂魯君老、太子幼?君不見石虎廢長立幼嫡、身死國滅?

如果盲目讓皇帝待嫡,最后生出嫡子也就罷了,要是生不出嫡子呢?難道就不立東宮了?一旦出現禍事,讓皇帝怎么見祖宗?何以謝天下?

所以,把藩王的待嫡制度,強行扣到明朝皇帝頭上,要么是真不懂規矩,要么就是那啥啥哦!

就是這樣。

圖片來自網絡侵刪。

參考資料:史孟麟《恭撰條議以便圣覽疏》、《東林列傳·卷二·顧憲成傳》、《大明會典》、《皇明祖訓》等等。

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,以史為論,訴說個人見解,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。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、后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。

責任編輯:

留言與評論(共有 0 條評論)
   
驗證碼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