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團建”為什么越來越不受年輕人喜歡了?
最近幾年,任正非感到有些煩惱,如今華為公司做大了,人多了,隊伍不好帶了,他開始擔心員工的奮斗熱情、團隊精神正在減弱。
任正非擔心的這種奮斗熱情、團隊精神,與 團建 有關。
目前不少管理者越來越重視 團建 ,喜歡搞些 團隊聚餐 、 戶外拓展 、 員工集體旅游 等活動,希望以此提升員工的 敬業度 、 團隊精神 。
有意思的是,與管理者越來越重視 團建 相反,不少員工越來越反感 團建 ,我看網絡上很多人吐槽這種 團建 :
做好了是團建,做不好就是團滅了,一不小心成了HR的送命題。
我們公司的員工,經常都不想參加團建,一說團建就請假,團建如今成為了年輕人深惡痛絕的職場負擔。
“談建興嘆”“聞建即躲”等現象層出不窮,甚至有員工因為參加團建后對公司心灰意冷而選擇辭職。
為何要占用我的休息日和不熟的同事被迫搞一些不會玩的團建活動?
久而久之,“團建”成為企業的雞肋活動,領導機械的搞,員工硬著頭皮上。
還有人講, 搞這種沒什么用的 團建 ,還不如發錢效果好 。
發錢,薪酬激勵當然很重要。
但靠發錢就能調動員工的士氣、斗志及協作情神嗎?
從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看,金錢與物質需求是人類的低級需求,雖然金錢激勵對員工的工作熱情與協議有一定的影響力,但屬于 間接性激勵 ,對提升 敬業度 、 團隊精神 缺乏直接影響力,效果不到位。
02團建 還是非常重要的,只是我們把 團建 做得膚淺與低級罷了。
那些效果好的、高級的 團建 ,都做成了什么水平呢?
幾千年前,我國著名軍事家孫武描述了一支優秀軍隊的 團建 效果水平。
孫武說:是故其兵不修而戒,不求而得,不約而親,不令而信,禁祥去疑,至死無所之。
翻譯成大白話 :
⑴不修而戒。這是一支自律的軍隊,不需要很多懲罰措施,士兵們會自覺注意風紀。
⑵不求而得。這是一支自我驅動的軍隊,不需要統帥多言,士兵們會保證完成任務。
⑶不約而親。這是一支有團隊精神的軍隊,不需要和對方約定,大家彼此都能拼死相救。
⑷不令而信;這是一支敢打硬仗的部隊,不需要三令五申,他們的執行力靠得住。
⑸禁祥去疑;這是一支自信的軍隊,不要神神道道,他們已經別無選擇。
這樣一支部隊,至死無所之,什么意思呢,就是說,即便是死,對他們也無所謂。
換句話講,就是 : 除了勝利,我們別無退路!
孫武所講的這些,其實就是今天企業管理所追求的 敬業精神 、 團隊精神 。
企業能否成功與發展,取決于員工的 敬業精神 、 團隊精神 :
一是團隊忠誠度,是否認同組織與組織的愿景、目標;二是是否團結協作,榮辱與共;三是是否自動自發、盡心盡力、敢想敢干,不達目的不罷休。
03員工其實不反對 團建 ,反對的是管理上的形式主義、表面化、簡單化。
我認為,有兩種 團建 。
一種是低級的 團建 。這是一種管理的形式主義、表面化、簡單化。
不少管理者熱衷于 : 膚淺的 團建 活動,說教、講大道理,忽略根本問題的解決而一味找員工要績效的考核與薪酬激勵,及監督控制。
企業績效不好,不少管理者往往甩鍋員工,認為員工沒有盡心盡力,于是乎在 團建 、說教、考核與薪酬激勵、監督控制等方面大作文章。
其實企業績效不好的深層原因,因為根本的戰略問題與戰術問題沒有解決,沒有創造出用戶期待的價值,沒有競爭優勢,沒有真正幫助員工提高能力。
由于根本問題沒有解決, 團建 、說教、考核與薪酬激勵、監督控制等做的再多,也不能帶來績效??冃喜粊?,員工一方面工作沒干勁,另一方面收入也上不去,于是士氣與團隊精神下降,士氣與團隊精神下降肯定會影響工作效率與績效,然后形成惡性循環……
只有解決戰略、戰術上存在的障礙問題及員工的專業能力困境,然后再抓好組織、激勵制度與考核,才是錦上添花,否則,做什么都是隔靴搔癢。
04
另一種,是高級的 團建 。
這種高級的 團建 其實是管理的根本,在于:
⑴帶領團隊打勝仗。
⑵建立打勝仗的團建文化。
⑶形成良性循環,持續打勝仗。
什么叫良性循環?打勝仗,形成或增強打勝仗的文化; 打勝仗的文化帶來敬業精神與團隊精神,帶來團結與強大的團隊;然后,持續打勝仗,企業持續發展。
05最好的管理 : 帶領團隊打勝仗。
建立打勝仗的 團建 文化,兩個方面最重要。
一個方面,是建立一個打勝仗的企業管理環境。
⑴首先是要擁有一個打勝仗的商業模式。好的商業模式往往抓住了時代時遇,有競爭優勢。在這樣的平臺上,企業與員工容易打勝仗,同樣的努力,比其它企業產出與收獲大。
沒有好的商業模式,員工再努力再勤奮也打不了勝仗。
⑵企業志向高遠,格局大。在這樣的公司工作,員工有自豪感。
⑶真誠對員工好,薪酬制度設計比其公司給員工待遇好,帶給員工優越感。
⑷倡導團隊精神,團結合作,共同奮斗。比如KPI(關鍵績效指標)包含考核整個部門的業績指標,只要指標不合格,那么整個部門都會受到懲罰,這樣就可以促使部門內部形成榮辱與共、唇亡齒寒、共同奮斗的團隊觀念。
在干部選拔中,那些具有團隊意識的員工往往是公司優先進行選拔的對象,比如有的公司規定:“優先從優秀團隊中選拔干部,出成績的團隊,要出干部,連續不能實現管理目標的主管要免職,主管被免職的部門的副職不能提為正職?!?/p>
這有點仿照曾國藩的規定,在作戰過程中,任何一級軍官一旦戰死,他手下的軍隊便就地解散。
另一個方面,要靠各級管理者個人的領導力。
首次,管理者有血性,有優秀素質。想打勝仗,敢打勝仗,能打勝仗。
其次,管理者有變革能力,有解決戰略問題或戰術問題的能力。打勝仗,對公司或業務戰略單元的經理人而言,要具備商業模式與管理模式創新、改進的能力 ; 對各個職能部門經理人而言,要具備本部門戰術與業務流程創新、改善及再造的能力。
再其次,是團結員工、激勵員工與開發下屬潛能的能力。如在實戰中組織部門 團建 ,一對一地幫助下屬提升素質與業務技能等。
06最好的 團建 : 勝則舉杯相慶,敗則拼死相救。
熱衷搞傳統團建活動的人,有一個錯誤的假設,就是認為工作是枯燥無味的、無情的,所以想帶領員工們離開工作及工作環境,組織戶外游玩、聚餐、拓展等,以此來融洽員工之間的感情、激發團隊凝聚力、啟發協作意識。
其實,激發與培養敬業精神與團隊精神的最好地方,不在工作與工作環境之外,而在工作與工作環境之中。
真正的部門管理高手,都善于在日常工作中經常設計與組織實戰型 部門團建 。
而企業也可以以這種實戰型 部門團建 為基礎,設計與組織整體的實戰型 企業團建 。
這種以打勝仗為中心的實戰型 團建 ,才是主要的、最有效的 團建 。
這種部門團建,是企業團建文化的基礎與關鍵。
如果這種部門團建沒有做好,公司層面組織的團建設計做的再好,在員工眼里,也是形式主義、表面功夫、花架子。
我們來看看這個實戰型 團建 的例子。
這是一家著名企業在創業時發生的故事。講故事者在當時剛剛大學研究生畢業,現在已是該企業高層。他回憶說 :
我剛進公司時是做實習生,本來是想干一陣子就離開的,一是原來計劃讀博,二是當時很艱苦,我們實習生晚上就住在公司宿舍,還沒有窗戶,就是樓頂上一排用磚搭起來的臨時建筑。后來為節省上下班時間,就近借住在師兄租的公寓里,在地上墊子一鋪就睡覺了。
但我最終還是留在公司,一直干到現在,二十多年了。當時吸引我留下來并且視苦為樂的是什么呢?
項目組沒把我當成實習生,一下子就讓我干活、參加項目。從項目設計到編碼,到測試、開會,再到開局,做某個模塊就完全信任我,全部由我自己一個人負責;
我覺得非常好的就是,這個項目組里面你隨時都可以向那些老員工提問,大家很開放,相互很幫忙;
公司的物質激勵,也就是名義薪酬是很高的,很快我的薪酬就超過了父母、親戚以及師兄師姐,所以還是有點物質待遇方面的優越感的;
項目開發團隊很團結,大家覺得真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,把一個一個項目做成功,而且市場的壓力透傳過來,與研發過程又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,主動性能夠被激發出來,做的東西實用后自己也有很強的成就感;
最關鍵的還有一點,就是大家的自豪感,比如當時公司參加了在北京的展覽會,我們設備展出的館都不是在中國館,一開始就要的是國際館,跟國際大公司同臺展出與競爭;
而且當時整個團隊管理又很會搞氣氛,到了晚上大家都很熱情,去喝喝酒、聊聊天、講講故事。
當年我雖然住的簡陋,常常加班,但渾然不覺其苦,在精神上是非常充實非??鞓返?。
07實戰型 團建 。
我總結了一下,組織這種實戰型 團建 有以下辦法 :
⑴項目化,挑戰化,全員參與。如部門可將公司交給的新項目或新的戰略任務,或將部門日常工作,轉變為部門全員參與的、有挑戰性目標并集中在某一段時間完成的集體活動。
⑵提出激動人心的共同愿景。
⑶使每一個員工成為主體,對員工尊重,信任,充分授權。而不是領導一個人自嗨,發號施令,指手劃腳。
⑷群策群力,團結協作。
⑸利用內部市場與外部市場壓力,激發員工潛力,而非上級直接施壓。
⑹制造氛圍。
⑺不貪功,不爭功,給每一個員工成就感。
關鍵是帶領下屬經常打勝仗。對每一個員工而言,打勝仗,一是克服學習與工作中的困難,把自己負責的工作任務圓滿或超額完成,二是參與了部門或公司的整體挑戰性目標的完成。
⑻發錢,授獎。項目或活動結束并取得一定成果之后,給員工發錢、授獎。
(9)經常舉辦慶?;顒?。小勝仗小慶祝,大勝利大慶祝??梢耘c聚餐、玩樂相結合。
發錢,授獎,慶祝,讓大家享受團隊勝利的成果與歡樂。這種團隊歡樂就會銘記在每個參與者的心中,成為他們追求下一次戰斗與打勝仗的欲望與動力,成為他們自動自發的敬業與團結協作行為。對他們而言,這一切不再是被要求,而是一種血性、習慣、享受。